读《论语》——笑谈人生
当我们赤条条地来到人间,没有知识,没有职称,没有地位……去时也至多以一种称谓留下。生是偶然、死是必然。生和死之间这一段路程叫人生。
常常看到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文章,识字也少,学问也不高。据说三者还有不正经关系,插手乎?插足乎?哎呦呦,陡啊。也看到生有高贵、下贱,死有鸿毛、泰山一说。呵呵,绕口令,绕的可怪晕呀。其实对于生命而言,说到底是个死,前途就是死亡,二眼一闭,啥也不是。
从小到大,人生之路怎么走?人生意义的标准答案在哪里?我读《论语》心有所得。《论语》说:“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圣贤短短几句教诲,自“学”始,至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快乐人生行程,简简单单,明明白白。孔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,对人生意义做一个经典答案,常读常新。
顺天而为,顺心而为,顺从心之所想、所爱、所欲,不违世规,在追求中不断超越,仁爱、勤奋和天命完美结合。从进取出发,到归于平淡,走完一世红尘。一条幸福人生路,潇潇洒洒走一回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行程中。余秋雨说:“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。”也许,快乐人生是由勤劳、博爱和时间组成的。
有人说:“人生的意义没有答案。”读经典我是这么想的,人这一生,吃饭香甜、睡觉踏实,忙忙碌碌一辈子,高高兴兴一辈子,似乎答案明明白,清清楚楚,不言而喻。
通俗地说:“吃一顿少一顿,能吃几顿?过一天少一天,能活几天?”文雅地说生命像雪花一样,转瞬即逝,大地没有留下痕迹。人生也一样如此简单,没必要赋予太多的意义。
“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,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”。蓝天、白云,飘飘然然。诗情画意,哭着来到世间,笑着回归大自然。似水如烟,流年不复返……
读《孟子》闲谈苦乐
“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”
读这篇经典,句面的含意不用费心思,圣贤指明了一条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成功之路,然而抓住文字灵魂琢磨,蓦然回首,发现圣贤论述了苦和乐的相互关系,“苦是乐的种子,乐是苦的根苗”。苦乐相互转化,乐极生悲,盛极则哀,道理一目了然。
其实我看到文章在倡导一种精神,并不一定人人去当高官,圣贤把一个永恒的真理告诉给我们,吃苦是走向成功必须做的功课。人生苦乐如影相随,苦中有乐,乐中有苦,谁也离不开谁,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
由此让人想起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“不吃苦中苦,难熬人上人。”“善处者,苦能变乐;不善处者,乐能变苦。”“生活很美好,烦恼自己找”。“世事皆乐,苦心自生”。“放下即自在”“境由心生”“苦心人,天不负,百二秦川终归楚”。这些名言俗语炉火纯青,精神相通,至此苦的内涵,苦的珍贵,吃苦是福,不言而喻,清清楚楚也。
有位作家说“人的一生只有5%是精彩的,也只有5%是痛苦的,另外90%是平淡的,人们往往被5%的精彩诱惑着,忍受着5%的痛苦,然后在90%的平淡中走完一生。”这一精彩描述,找到了人生不如意常八九,快乐总是匆匆而逝,痛苦却常相随,这一错觉的源头,乐喊苦一声娘,苦喊乐一声妈。亦孩,亦娘,苦乐本是一家,不离不弃很正常。
欣赏了美丽的烟火才知道平淡的长久,明白了苦乐的道理才知道平淡的珍贵。当我们为诱惑奋力拼博的今天,也许真的应当看看久违的经典,聆听遥远的教诲,用古人的智慧,抚慰疲惫的心灵,面对无数痛苦袭来,苦乐顺其自然,风雨兼程,那一份勤奋,那一份潇洒,那一份从容,胜似闲庭信步宠辱不惊。
读《庄子》“喜欢”反思
“庄子钓于濮水,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,曰:‘愿以境内累矣!’
庄子持竿不顾,曰:‘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三千岁矣,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此龟者,宁其死为留骨而贵,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?’
二大夫余曰:‘宁生而曳尾涂中。’
庄子曰:‘往矣!吾将曳尾于涂中。’”
我也曰:“俺咋遇不到这得劲事。”敢逮住这机会,也去刷新一下刘翔的奥运会速度。嘻嘻,别介意啊。由此可见,庄子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,达到一个痴迷的境界。因为自己喜欢,那怕选择一个和别人相反的方向,也在所不惜。
庄子做自己喜欢的事,不失去自我,做到了极致。读圣贤文章,聆听教诲,曲径通幽,柳暗花明,仿佛找到了回家的路。或许,也很难说的,侧看为岭,正看是峰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在追求成功、纵欲成瘾的现实生活中。古人的哲学思想,还能不能为我们的工作、生活带来感动、启示呢?
今天的这个世界,疯狂、疯狂、太疯狂了,节奏很快,很快,人们很忙,很忙,鞠躬尽瘁做自己喜欢的事,争权,争名,争利,争认可……努力、努力、再努力,于是乎刁点子用尽,吃奶劲使完,似乎成为一种时尚。咱哥们谁有办法呢?都是做自己“喜欢”的事惹的祸。
对呀,说自己的话,做自己的事,走自己的路,唱自己的歌,美的朗格里格朗,爽歪歪啊,也正是苦苦追求这一理想高度,于是乎伤感、郁闷、痛苦,穷追不舍,无情袭来,心儿很累,很累……滋味很苦,很苦……
当下流行一个笑话:“领导放了一个屁,尴尬之时圆场,对一部下说:‘是你放的屁。’
部下说:‘不是,领导。我没放屁。’不久这位部下被拿下。理由:屁大点个事都不敢承担,留你何用?”小小一则笑话,产生了大大的想象空间。
其实人生在世,有很多事是你不愿做的,又必须做的,而且要做好,比如放屁,这么简单的事,那个领导没做好,你喜欢了,惹别人生气啦。由此可想,假若人人做自己喜欢的事,可怕、很可怕、除了可怕还是可怕。
做不愿做的事,而且要认真做好,和顺杆子爬,顺沟子舔,溜须拍马这些通用货币无关。假如庄子穷的揭不开锅、断顿,走马上任,坐在办公室,一杯清茶,一张报纸,领导叫他做事,圣贤说“做我喜欢做的事,清静无为啊。”晕菜,能行吗?滑稽、搞笑吧。
人生几何?去日苦多。在各种规矩下,喜欢的,能做的事,已经很少,很少。由此可见,想做的事赶快去做,尽情去做,天经地义。关注人权、民生,已成为理所当然的大潮流。
与此同时,咱也看看人家马克•吐温的忠告:“每天必须做一点你所不愿做的事情。”如今协作,分享已抢占山头,认真做好自己不愿做的事。马克•吐温说一点点,我想不仅一点点,有很多,很多,人生不能由着自己……
庄子反对贪得无厌,提倡克制欲望,做自己“喜欢”的事,他老人家不可能单独例外。哥们,做自己“喜欢”的事,小心,好自为之,曲解圣贤一片苦心的人,稳扣挨疙瘩鞭。
读《庄子》——笑看死亡
“庄子妻死,惠子吊之,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。惠子曰:‘与人居,长子老身,死不哭亦足矣,又鼓盆而歌,不亦甚乎!’
庄子曰:‘不然。是其始死也, 独何能无概然!察其始而本无生,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,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。杂乎芒芴之间,变而有气,气变而有形,形变而有生,今又变而之死,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,而噭噭然随而哭之,自以为不通乎命,故止也。’”
读这一段文章,说心里话,字面的内涵没有琢磨的足以明白。通常“呼吸、心脏、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。”民间称谓丰富,比如:“伸腿了、交户口本了、百年了、不吃饭了……”总之,死亡在前面等着。
小时候,与生俱来对死亡有一种恐惧,又觉得遥遥无期,于己无关,长大后懂得了“好死不如赖活着。”这句俗语,诠释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乐趣。
随着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离我们而去,火葬场演奏的哀乐,每一个音符,触动上帝为生命设计好的悲伤基因。一个声音告诉人们:世事无常。死亡时刻准备着,结束每个人的生命足迹。
想想看,生命从无到有,又从有到无,孔子年老时感叹“生死由命,富贵在天。”从古至今,人们不停地探讨,生死究竟有什么意义?“季路问事鬼神。子曰:‘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’‘敢问死。’曰:‘未知生,焉知死?’”儒家回避死亡的理由,是因为没有看透“生”。
细读儒家经典,聆听圣贤的忠告“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由此可见,人生意义就在这一过程里,生命的密码其实已经成功破解。
生是偶然,死是必然。死亡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呢?庄子“击缶而歌”的行动,告诉人们,面对死亡应该选择的一种态度,笑看死亡。“惧死者死,捐生者生。”由此可见,死亡的密码其实也成功破解。
生不是为了死,死不是为了生。人们能做的,仅仅是在每一分每一秒的过程里,怎么使用自己的生命。泰戈尔说:“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由此可见,生死的密码都已经成功破解。
生死不宜单独研究。三位大师用不同形式的描述,核心思想惊人相通。用简洁的语言,表达一个朴素的道理。正确地使用自己的生命。笑看死亡。
一位精神病医院的朋友,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:那天,他的两个病人在病房里,一位说:“我想上吊。”于是另一位真诚的说:“别慌,我去院里帮你找个绳。”哈哈,幽默吧。也许这两位朋友理解了庄子的笑看死亡?
365bet官网体育投注_members365sport365_365best官网
余秋雨先生对理想的生命状态,做了一个精确的论述:“一种亮而不刺眼的光辉,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,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,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和求告的大气,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,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,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,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。”
人们常常习惯于对生活做一个规划,很少对自己死亡做一个规划,除了恐惧,还是恐惧。成都市一所中学要求学生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,真的很有意义,很受启发。
我也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:“今生谁也不欠我的,我欠别人涌泉之恩。笑谈人生,笑看死亡。完成了上帝交给的任务。‘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。’
祝福生者快快乐乐,风雨兼程,依然前行……”
学习《我读<坛经>》坛经>
“我读《坛经》
泪下
我看见他殷殷切切小心翼翼让他去槽厂任他被差遣破柴踏碓
我看见他背着众人用心嘱咐‘恐有恶人害汝,遂不与汝言,汝知之否?’
我看见他不惜用鞋擦去偈语‘恐人损害’还而潜至碓房问曰‘米熟也未?’
我泪如雨下,看见善良的老人的善良
我看见他‘杖击碓三下而去”无言相约
深夜背人说经启悟真性传衣钵
铮铮言语‘衣为争端,止汝勿传。若传此衣,命如悬丝,汝须速去,恐人害汝。‘
眷顾之情肺腑性命
我泪落滂沱,唏嘘涕泣。
我看见临别不舍殷殷嘱托“逢怀则止,遇会则藏”小心啊小心啊
江边涕送渡汝今夜
好去好去,努力努力
看见他走去,呵护牵挂无奈别离
我心亦湿,打透无边念想
穿越千年的情怀
我为你泪如雨下”
寥寥二百多字,桃子四次落泪,失声哭泣,古人和桃子的善良令人动容。耳边仿佛响起了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”的古训,甚至心里隐隐约约产生一种担心,如果有一天恶人太多,好人不够用了怎么办呢?
桃子的文章有一个特点,留出无限的空间让人想象。哥们的大气让人敬佩。从桃子这篇文章里,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击力。一种对善良强烈的呼唤。桃子把佛教文化的善心、善意、善举,用一颗真诚的心捧给读者。
儒家的仁爱,佛教的慈悲,基督教的博爱,表达了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的价值观,核心思想惊人的相通,尽管今天善良的含义,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,读桃子的文章,善良的那一份美丽,那一份惊艳,那一份纯净,如梦如幻呈现在眼前。
《西游记》主人公唐僧,不管在任何困难面前,总爱说的一句话:“赶路要紧。”正是圣僧对善良的不懈追求。善良的魅力,源于人人需要,让世界充满善良,唐僧精神永存。善良的美丽、纯净,值得人们顶礼膜拜。